2013-06-19 17:51:45
现在社会老龄化,老年人的经历是非常坎坷的,是年轻人无法想象的。特别是战争时代做出贡献的老人,他们的价值观跟心态是年轻人无法理解的。想知道“愤老”心态与怀旧情结,请往下看:
我们和愤老(或愤青)的差别,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或者说,差别在于自我的表达方式:我们更圆滑、世故、表里不一,后者则更坦率、直接、表里如一。就愤老来说,他们或许曾经圆滑过、世故过、虚伪过,但到了人生的黄昏,反而无所顾忌,具有了否定之否定后的真诚与豁达。
他们的“愤怒”来自哪
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某些方面的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人们之所以产生愤怒的情感反应,至少源于两种情形:第一,所信奉的普遍价值(或底线价值)被僭越引起的愤怒。第二,利益被损害所引起的愤怒。这些利益包括共同体利益(如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归结其来,人们产生愤怒,是因为人们对他人的期待落空或被违背。
就愤老来说,他们的愤怒,或者出于其利益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受到损害(如医改),或者是某种他们所认可的价值遭到破坏(如官员腐败、收入分配不公、包二奶现象)。他们不同于在位的中年人,没有了“乌纱帽”或实际利益的顾及,敢于借助媒体直陈己见,表达不满。这种表达,是他们的权利,大多也是理性的。当然,也不排除他们的理性诉求夹杂着情感的色彩,有时甚至难免偏颇。
愤老不同于愤青的一个显著之处,在于他们具有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经历。这种对比经历使得他们对当前现状有着更宽和更高的视野。他们亲身经历了整个变迁的过程,知道当今现实的来龙去脉。他们在观察现实的时候,就有了历史的尺度。他们深切体验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如:物质财富的增加、消费选择自由与个人言论自由的增加),也目睹了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溃败等负面过程。
他们对现状的感知难免有历史的印痕。他们的价值观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尽管他们也能与时俱进,但计划经济时代的价值观在他们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当改革开放所造成的一些变化与他们所秉持的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看不惯。他们曾经是秉持“清正廉洁”、“奉献精神”、“助人为乐”和“自我牺牲”的价值的一代,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个人主义化的社会,许多现象(如:官员腐败)与他们的价值观(清正廉洁、奉献精神)是格格不入的。这也正是为什么他们要抱怨现实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对他们的现实观察造成影响的因素是怀旧心理。怀旧心理的产生,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失意或惶恐。人们难于从现实中寻找安慰,就从过去时光寻找精神抚慰。因此,怀旧是一种把消逝的往昔加以理想化或浪漫化的心理机制。一方面,它把过去的痛苦淡化。另一方面,它把往昔美好的东西凸显出来,加以拔高,并与当今社会的阴暗面形成对照。于是,过去的金色年华就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故乡,一种人生的安慰。如果说,乌托邦心理是借助对未来的憧憬来对现实表达怨恨,那么,怀旧心理则是借助昔日的金色年华来对现实表达不满。
愤老出现难能可贵
就当今中国来说,有两种怀旧现象值得注意。一种是炫耀性怀旧,一种是缅怀性怀旧。成功人士的怀旧,常常就属于前者。例如,一些官员、老板或国企高层主管就对他们过去的知青经历念念不忘,并时不时拿出来炫耀。在他们那里,过去的苦难变成了他们的资本。这种怀旧成为他们今日成功光环的背景色。与此相对,弱势群体的怀旧,多半是缅怀性怀旧。他们在改革开放中属于失意或利益遭到相对剥夺的群体(如:国企下岗工人、退休老人)。他们的正当诉求未能得到满足,正当权利未能得到保障,所信奉的价值未能流行,于是,他们缅怀过去,从往昔寻找安慰。例如,许多老人就无比怀念过去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免费医疗)和社会风气。
怀旧心理固然是引起愤老现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的全部。问题的更主要的根源在于,他们的基本权利是否得到了保障,他们的境遇是否公平,他们的诉求是否得到妥当的回应。弱势群体不但是利益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而且他们也在话语权上也处于弱势。因此,即便是出于怀旧而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老年群体的声音的出现,是件好事情。
事实上,被称作愤老的人,大多都是昔日重量级人物(官员或文化名人),也许只有他们才有足够能量在媒体上发出声音。而许多底层的人物,则注定成为默默无闻的一群。因此,能出现愤老,在我们这个善于健忘的时代,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老人,对于愤老,我们要多理解、多爱护、多宽容。要实实在在的保障老人的权益,这样,等我们老时,就不必成为愤老一族了。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