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撕书狂欢”竟是焦虑所致

 

很多高三孩子在毕业前夕,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就是撕书,以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撕书的孩子的心里真是高兴吗?其实,这不是高兴,这只是一种焦虑的表现。

 

5月30日上午,因不满老师制止他们的撕书行为,陕西省长武县中学6名高三学生围殴一名50岁老师,将三根拖把棍打断,造成老师头部受伤。这一切的祸端,源于5月30日上午的一场“撕书狂欢”。

 

学生殴打老师,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都是一种错误且不理智的行为。高考临近,不少考生都处于焦虑状态,外部稍微地刺激都可能影响到考生心理,从而使其做出一些不良举动。考生“撕书狂欢”,虽是对繁重备考生活的泄愤,同时也可表明自身高考必胜的决心和勇气。但发泄情绪有多种方式,“撕书”之举既有辱斯文,也会导致安全隐患。学生因老师阻止撕书而痛下黑手,除了对当事学生表示谴责和叹息外,我们更应关注考生背后的心理焦虑。

 

对不少高三学子而言,“撕书狂欢”是毕业前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考生们沉浸在撕书所带来的快感中,既是一种情绪发泄,也是对中学时代的祭奠。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考生们长期围绕着高考做大量重复性工作,书籍和考卷成了这一年陪伴他们的挚友。对学校而言,等到考生金榜提名时,也才是学校扬名立万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便会制定众多举措和禁令,规范着学子的行为和思想。但在考生看来,长期处在高考带来的心理焦虑中,并且时时刻刻还要受到学校的管制,即便到了最后一刻,这种管制依然存在,这必然会使考生心理产生不满。师生围绕高考,施压和忍耐的较量终于达到了白热化,终于在高考前夕爆发。可以说,学生的不理智行为,表面上是因为教师阻止其撕书,但本质上则是高考压力下,学生对学校管理方式长期不满的表现。

 

高考对学子带来的阵痛显而易见,因为压力过大而出现的极端事件也不在少数。虽然学生殴打老师明显有错,但也应当反思,学生这种不理智行为是如何发酵的?长期以来,为了在高考中一鸣惊人,学校似乎比考生更加关注高考。时常无所不用其极,制定种种举措来约束学生行为,矫正可能影响其成绩的种种心思。正因如此,中学校园里的各种“奇葩”校规才会层出不穷,各类工厂化的“超级中学”才会一次次缔造神话。在学校声名远扬背后,则是学生兴趣的泯灭、青春活力的阉割。高考制度下的病态教育,势必也会让学生产生病态的心理,这是我们急需关注的问题。

 

考生“撕书狂欢”背后,是高考带给其的心理创伤。而高考制度如果一日不改革,这种心理创伤还将持续下去。幸运的是,高考改革也已提上了日程,但愿“两种高考”模式的实施以及各类新政策的出台,能够消弭考生的心理焦虑,还原高考的本真,也还给考生一个健康、愉悦的备考心态。欲了解更多知识,推荐阅读:老师说过的那些经典谎言,你还记得吗?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考生考生撕书狂欢 撕书狂欢 考生 花之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