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年龄让社交得心应手

 

 


  通常,我们猜测一个人的年龄都是从外貌特征来判断,但是一个心理年龄低的人,往往让人产生错觉,看起来至少比同龄人年轻好几岁,甚至十几岁。心理年龄跟实际年龄不能划等号,心理年龄的高低跟遗传、性格、环境等各个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年龄的高低各有利弊,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如一个“心理年龄”低于生理年龄的人,会显得幼稚,不利于个人的社会化生存与成长,但他的心态通常简单而快乐,喜欢参加活动,精力旺盛,不保守;再如,一个 “心理年龄”远大于实际年龄的人,虽然会给人感觉成熟稳重,但由于城府过深,很难与同年龄的人有相互的理解与共同的语言。

 

  巧用心理年龄,人际关系游刃有余

 

  实际上,“心理年龄”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它是可以变化的。如果我们能稍加用心地运用这种变化,它将成为改善各种难于沟通“阻力”的“滑动变阻器”。

 

  如对待小孩,我们会自然而然地用“孩子的口吻”与他们交流,这时我们就是在把自身的“心理年龄”下调到了与对方接近的尺度,所以不会觉得有沟通障碍。

 

  再如,成年后我们通常会感到和父母之间沟通困难。那是因为,在父母心目中,我们永远是孩子。有时候我们一厢情愿地觉得父母“应享享清福”,却忽略到底什么是他们心中认为的“福”。父母对你的关爱,并不因你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如果真的不需要他们对你付出、惦念和指点,恐怕他们感到更多的不是享福而是失落。所以,在长辈面前,我们就要适当地表现出较低于生理年龄的“心理年龄”来。

 

  心理健康小编结语:了解各年龄段的心理年龄,会让我们更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与需求,会让我们更懂得去跟对方愉快的相处。在跟不同的年龄、性格的人交往过程中,巧用心理年龄,让我们的人际交往得心应手。相关文章阅读推荐:人际交往中要避免的七大异常心理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心理年龄 社交心理学 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