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2 09:22:37
有这么一个老同事,外号叫“杠头”。这并不全是因为他好抬杠,凿死理,而是由于他总不服输,总是千方百计地为自己辩护,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正确无误。有一次同事们闲聊时有人提到“极少量的大粪比香油还香”时,他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位同事坚持说,这是他们教授讲的,他不会平白无故地下这样的结论。可是这位“杠头”却觉得对方拿教授来压服他,就气愤愤地说:“大粪的本质就是臭,怎么少的极量也不会是香的。你们的教授是个废物蛋!”他这么一发火,弄得大家不欢而散。按心理学得观点分析,这位“杠头” 的表现并非是缺乏教养,或者好凿死理,而是一种人格异常,即变态性人格障碍中的偏执心理。
具有偏执心理的人一般性情多疑,易嫉妒,好争斗,容易产生偏见。他们总是特立独行,像是不合节拍的独奏。他们不相信他人,对自己评价很高,总认为自己正确,善于诡辩,既使是有时理屈词穷,还要强词夺理,责怪他人不对。这种心理的产生除了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外,主要是与后天环境的养成有关。一般认为在儿童时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使子女遭受冷遇,心灵受到创伤,就容易滋生自我孤独和与人疏远的偏向。特别是在青春期过后,逐渐形成偏执信念,不能适应社会环境,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给人性情古怪之感。
偏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而改变也相当困难。不过通过一定的环境制约,会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失误;而且伴随着失误概率的提高,家人或同事要向他晓以偏执的危害,使他明白,偏执不仅会使亲情冷淡,同事关系疏远,还得不到他人得理解、支持和同情,使自己陷于孤立的境地,同时还常使自己陷于激愤的情绪之中,影响身体健康。只有不再固执己见,认识自己性格的弱点,才能正视客观现实,谋求适应环境,从而使性格变得灵活随和一些。这是走出偏执心理误区的关键的一步。
学会思想方法,客观地分析和认识事物,克服主观片面性。对于非原则性问题,要以随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不必事事较真,以仁义之心待之,就能协调人际关系。安徽桐城流传着一个“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康熙年间县城内有张叶两家毗邻而居。后来张家出了个进士张英,在朝中作了礼部尚书。其家人在扩建府第时依仗张英权大势大,就要求叶家让出三尺地面,以便张家修建院墙。可是叶家也有人在朝中作侍郎,坚决抵制,寸土不让。张家就想借官势压人,派人送信给张英。不料,张英见信后写了一首诗让家人带回:“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看后,觉得有理,便后退三尺筑墙。野家见此情形,野把院墙后退三尺,形成了一条“六尺巷”,从此两家和睦相处,成为通家之谊。这个故事说明,对于一些意见分歧,只要宽容以对,互相谦让,就能化干戈为玉帛,消除隔阂,增进感情。
要经常不懈地进行自我克制、自我疏导,控制不良情绪发生。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相左时,要抑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与人相争、相辩,而是采取回避的办法,离开现场,使激动的情绪自行平息。在与朋友或同事闲谈或研究工作时,一旦遇到意见分歧要提醒自己虚心、耐心,不要横推车,强词夺理。即使是不得不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沉着、稳重,力求客观,以理服人,不要鄙视他人。如果你的发言理据充分,站得住脚,会得到大家的信服和掌声;如果你的发言不能服人,就应以幽默的调侃为自己下个台阶。这样做,既不伤你的自尊心,也对制约偏执心理颇有裨益。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浅谈偏执者:不合拍的独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