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于求人源于童年过早独立

  心理学家表示,很多人不求人,是害怕被拒绝,这也许和其早年经历有关。所以,如果孩子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会担心孩子以后将形成长期依赖而无法控制,这种灾难性的想象会让父母倾向于在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期没有完全完成的时候,强行与孩子分化。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开口向外寻求帮助。


  “求人不如求己”、“我这辈子最不愿的就是求人”、“我从未求过别人”这样的话并不陌生,有人觉得求人,首先在心理上“跪”了下去;有人将自己打造成了强人,成为著名的被求助者,慷慨付出,从不求人;还有人害怕因求人而产生亏欠,惴惴不安,忐忑不已……我们为什么不求人?
  
  孩子过早“独立”长大耻于求人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求人分两种,一种是求事,一种是求心。很多人会将求人看成是一种屈辱的、由下对上的关系,个中缘由也许可以追溯到我们的家庭文化中。”心理专家卢悦分析说,很多人不求人,是害怕被拒绝,这也许和其早年经历有关。
  
  卢悦认为,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依赖”是一种危险,如果孩子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会担心孩子以后将形成长期依赖而无法控制,这种灾难性的想象会让父母倾向于在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期没有完全完成的时候,强行与孩子分化。
  
  于是,一个过早“独立”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这样一种核心观念:获得别人帮助是一种耻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开口向外寻求帮助。
  
  只接受完美自我难开口求人
  
  “当早年表达自己需要的努力遭到反复的、毁灭性的打击后,就会在他们心里留下一个求人必死的恐怖印记。他们从小到大学习到的生存方式就是,否认自己对其他人的需要和联系的渴望。”卢悦说,这样的人在另一个极端上表现为巨大的慷慨,任何事都亲力亲为,从不求人。
  
  “这就会出现很多独立的依赖人。看上去他好像不依赖任何人,很独立,但其实他很依赖别人对他的看法,很依赖外界对他的认可,依赖于过去一些对自己很重要的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是没有完成和父母的分化的,在内心仍紧紧拉住父母。他们为父母的需要活着,这种需要已经成为他们人生的准则。”
  
  很多人会因此表现得非常强悍,自觉不需要任何帮忙,他们永远是从天而降的超人,除了不会外穿内裤。
  
  “因为在他从小到大的环境中,一旦暴露出自己的脆弱,就会遭遇父母的打击,或者遭到冷遇,父母只接受一个强大的完美的孩子,而不愿意,或者忽略掉一个真实的需要照顾的孩子形象,于是这个孩子发现只有自己扮演那个完美小孩、超级小孩的时候,才能换取父母的爱,以及周围人的认可。他们就要一直戴着这个强大外壳活着,而对自己的脆弱一直加以否认或者压抑。从认知角度看,这样的不求人的核心观念是一个只接受完美的自我的苛求。”
  
  在意亏欠也许是害怕情感热度
  
  而因为害怕有所亏欠而不愿意求人的人,他们的人生往往是以内疚作为主要情结的,这同样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中。
  
  “这样的人,在家庭中,会承担很多父母所期待的家庭责任,他们从小就要过早成人化,这种成人化表现为,他们从小就是父母情绪的发泄口,从小听父母抱怨对孩子的付出,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否认自己的需要,而将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他们的人生逻辑就是先满足了所有人以后,我的需要才能冒头,或者说表达自己的需要是一种对周围人的侵犯,因为他们的自我往往是建立在周围人的评价上的,也就是说他们内心的自我是空的,是需要别人的评价来填充的,所以他们一定要建立一个美好的、符合别人价值观的形象,他必须是那个照顾其他人的人,这种僵化的角色让他们会一直在一个角色里生活,那就是照顾者,而无法得到别人的照顾。
  
  这样具有强烈亏欠感的人,往往也害怕被亏欠,他们在付出和得到上斤斤计较,在意别人的付出同时,也在意自己的付出。这是内心能量、安全感不足的表现,过度在意亏欠的背后其实是害怕情感的热度,害怕和人发生更深入的情感联系。”
  
  卢悦分析说,那个刺杀亲母的上海留学生,他在生活里一定是无法求助于任何人的,他的资源只有自己的父母。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过早独立 耻于求人 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