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老人为何爱买保健品

  以节俭著称的中国老人,为何一掷千金痴迷购买养生保健产品?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老年心理研究专家王大华博士说,一些保健品销售商,恰恰是抓住了老年人心理上的三个弱点,欺骗老年人高价购买各种保健品。

 


 

  《中国新闻周刊》与腾讯网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国1928个接受调查的家庭中,有近六成老人买过保健品,而在这之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消费数额在1000元至5000元之间,有五分之一的老人消费数额达到5000元以上。
  
  有人说,中国最供需两旺的市场,当属老年人保健品市场。那么,以节俭著称的中国老人,为何一掷千金痴迷购买养生保健产品?
  
  越老越舍得买“健康”
  
  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占全国总人口12.5%。这一数据与前两年相比,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
  
  一方面是老人数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老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被社会边缘化的处境。
  
  因为人口流动及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人在晚年与儿女分离居住。在参与调查的1928个家庭中,有近53%的老人处于独居状态。由此导致的关爱缺乏、信息闭塞使老年人日趋成为当前社会的边缘群体。同时,由于老年人慢性病的多发、对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对昂贵医疗费用的担忧,使他们更容易被“流行观念”误导,从而成为被欺诈的“高危群体”。
  
  北京回龙观医院老年科主任尚兰说,由于老人大多不再从事社会活动,加上易患病、子女照料的疏忽,他们比一般人更加关注健康,愿意加倍付出金钱、时间和精力。只要对身体有好处,多贵的保健品也愿意买。而商家正是看到老人需要向人倾诉、有人陪伴的心理需求,组织各种活动,投入大量情感,让老人掉入圈套,自觉自愿购买各种保健品。
  



  三大心理弱点被“捕获”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老年心理研究专家王大华博士说,一些保健品销售商,恰恰是抓住了老年人心理上的三个弱点,欺骗老年人高价购买各种保健品。
  
  首先,从认知能力来说,老年人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通常是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特别是来自“权威”专家的声音。因此,保健品销售商往往会拉虎皮树大旗,请一些所谓的专家来大谈特谈所谓的“国际健康新理念”、“高科技产品”,让老人“心悦诚服”。
  
  其次,老年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突然获取大量新信息的时候,往往选择盲从。如“健康专家”往往会讲一些让老年人不大懂也弄不明白的专业知识,片面夸大一些疾病的危害,让老年人觉得问题严重,不马上买保健品就不行。
  
  第三,老年人的面子观念比较重。研究发现,老年人自尊心比较强,比年轻人要爱面子,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有的老年人觉得,我都参加了别人的活动,享受了别人提供的服务,不买一些回家,心里会过意不去。于是,一些销售商就利用这点,用小恩小惠的方式来拉拢老年人。
  
  当然,这也与老年人经济能力比较弱、爱贪小便宜有一定关系。还有一些老年人,会觉得大家都相信了,自己不相信就是落伍,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上当受骗。
  



  老人难过“亲情营销”关
  
  据央视3?15晚会讲述,保健品商家之所以能够“撬开”老人钱包,多是通过“免费体验”来开展一整套围绕老人设计的“亲情营销”。从免费体验到慷慨解囊,是很多生活节俭的老人所经历过的“养生”之路。
  
  对此,一家保健器材销售公司的负责人道破天机:“最主要是亲情服务,就是把这些顾客当家里人一样去服务。”
  
  用甜言蜜语让老人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销售人员热情地喊“爸爸”“妈妈”,取得老人信任。“老人就跟孩子一样,特别好哄,你要把他哄开心了,他也不缺那几个钱,存了一辈子的钱了。”该负责人介绍,通过与老人“交心”,一步步攻破老人的心理防线。“老人体验时,要殷勤地整理床铺,时时刻刻嘘寒问暖,陪老人聊天。同时还要对老人‘洗脑’”。
  
  所谓“洗脑”,就是用各种方式来对老人进行心理暗示与强化。唱歌跳舞喊口号都是可资利用的手段,“某某某(保健品名称),天天见,一天不见就想念”“蹦蹦跳跳每天一小时,所有药物不用服”,老人们在店员带领下,每天唱诵这些口号。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对老人进行心理暗示,见面就问“阿姨,今天是不是好点儿了?”经过几次这样的暗示,老人总有一天会点头称是,进而在心理上认可,最终化为消费行动。
  
  除了“情感营销”,面对老人的生活习惯,商家还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诱销”方式。他们在社区里发展老人来做产品的“托儿”,建立“社区营销网络”,通过熟人发展熟人的模式来进行“病菌感染般”的传播。
  
  一些商家还会在社区里搜集老人的详细资料,哪些老人有钱,哪些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他们便成了商家的重点目标,店里“老师”会经常上门拜访,陪老人聊天,检查健康状况,直到实现让老人消费的目的。


  
  虚假广告也是“帮凶”
  
  究其原因,除老人本身状况(包括老人数量、居住环境、心理状况等)发生变化,不良商家对老人的虎视眈眈愈趋猖狂外,社会上很多力量也在不经意间“助纣为虐”,把老人推向危险边缘,“尤其是广播、电视等媒体,难辞其咎”。
  
  据调查,老年人对产品的获知途径有相当大的比例是通过电视、广播获得,并愿意听信其宣传效果。
  
  “在某种程度上,这与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认知习惯有关。在他们的成长背景中,媒体一度充当政府的代言者,是具有公信力的传播机构。但现在市场环境下的媒体鱼龙混杂,节目内容来源复杂,老人在匆忙之间,难以扭转自己对媒体的认知,从而轻信那些虚假夸张的宣传内容。”专家说。
  
  6月11日,卫生部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国具有健康素养的居民只占总人口的6.48%。这意味着,在面对众多养生观念时,绝大部分老人不具备辨别能力。这或许预示着,这些被养生保健行业视为主要目标群体的老人们,在晚年生活中,面临的将是一个又一个盯住他们钱包的陷阱。


  
  老人应“三思而后买”
  
  老年人如何避免上当受骗?王大华博士说,应该从多个方面着手,给老年人适当的提醒。
  
  首先,从老年人自身来说,购买保健品时,要头脑冷静,三思而后行。由于自身信息判断能力比较弱,最好不要急于做决策。遇到别人忽悠和怂恿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类的理由推托。
  
  其次,家里人和亲戚朋友,要经常对老年人进行提醒,那些所谓的权威专家是不可信的,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对于保健品厂商组织的保健讲座,审慎参加。
  
  第三,正确对待面子问题,不要为了面子而购买。此外,老年人要避免陷入别人的圈套,能不贪小便宜,最好不要贪。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老人保健品 心理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