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达人秀》被追捧幕后的心理

  事件回放

  第二季《中国达人秀》上海地区收视率超过20%,全国地区突破3.5%,同比超过了去年第一季时的收视率。日前“达人秀”在京召开研讨会,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

  中国传媒大学何苏六教授用“一面镜子、一丝温暖、一份感动,一线希望”来概括《中国达人秀》的人文魅力。他认为,《中国达人秀》里有许多观众的人文期待。“它像一面镜子,在这里面可以照到社会的很多层面。节目的核心价值给社会大众特别的心理期待,所以看这个节目时能够有一种满足,也有了可以引起共鸣的社会价值取向。”

  选手与观众都获得自我实现的机会

  “达人秀”首先是一场秀,是普通人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平台,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个需求是处在人类各种需求金字塔的顶端的。对于生理、安全这类基本需求已经满足的中国人来说,对于情感、尊重与认同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达人秀”首先满足了时下人们希望更多地自我实现与展现自我,从而获得别人认同的需求。

  很多报名者揣着明星梦而来,这个舞台无疑是他们希望获得自我实现的方式。俞沨怡对此做了分析。“怀揣明星梦而来的人中两种情况占了大多数,一种是并不清楚自己的实力如何,想借助这个舞台来检验自己,同时也会修正自己的追求。很多人参加了,被淘汰了,并且没有引起多少关注,那么他很可能就不再憧憬当明星了,也可能对自己追求的方向作出调整。另一种是想利用各种机会出名的,他们未必以晋级为目的,但却希望吸引大众的眼球。”

  而在电视机前,观众们对“达人秀”的参与性丝毫不比选手差。俞沨怡表示,总决赛前,“复活”机制的设置给了观众一个自我实现的机会,“对于那些有实力,但又不能晋级的人,观众会同喜同悲。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样,即使自认为有能力也未必可以成功,但是我们仍不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会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别人的故事中获得情感的补偿

  曾有人质疑,“达人秀”的选手中很多是靠故事来打动评委。但两位专家则指出,那些故事中流露出的情感,恰恰契合了电视机前观众们的内心需求。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处于和平年代的人们会衍生出情感的需要。这里的情感不是单纯的两性情感,而是更多元的情感。”俞沨怡说,“我们可以看到‘达人秀’中有相当一部分晋级的原因是情感牌。比如喜悦蜘蛛侠组合,对他们的关注和支持,是由于人们对于纯粹爱情的需求和向往。”

  在孙嘉仪看来,“达人秀”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通过这些讲故事,打情感牌的选手,让观众们获得了情感的宣泄。“社会大众很容易从达人身上看到热情、冲突、痛苦、快乐,当然最重要的是希望。这种情绪的表达和宣泄是让人享受的,让人们充满兴奋、激情。平时我们难以和他人分享或彼此关照内心,这档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释放了这些情感。节目过后,躁动获得平息,情绪变得饱满,这是因为我们的情绪需求在节目中获得了补偿。”

  特殊才艺满足观众猎奇心理

  “达人秀”和“快乐女声”等选秀不同,在这个舞台上,你可以展示各种才艺。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平日里想也想不到的才艺,比如,科学少年现场制造“人工闪电”、运动达人的“人体旗帜”秀,当然也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才艺被评委周立波当场“打假”,比如脚踩碎玻璃、用手直接下油锅炒菜……

  这些令人意外的秀,一方面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这些平日里想也想不到的才艺,在舞台上展示出来,取得的效果常常是逗乐全场观众,并在节目结束后成为谈资。

  “很多人看‘达人秀’,未必最期待决赛的结果,而是喜欢看之前在上海音乐厅录制的,选手们秀才艺争取晋级的过程,那个阶段,出洋相的选手比比皆是。看到一个表演者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才艺却上台表演,你会不会想,要是我演成这样才不会上去呢?”俞沨怡分析说,“虽然每个人想法不同,但多少都会产生自己比对方强的心态。简而言之,看别人出丑,一来增加自身的优越感获得正向能量;二来有喜剧效果,缓解压力。”

(责任编辑:龚艳丽 实习编辑:练丽特)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中国达人秀》被追捧幕后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