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笑症也是一种病态心理特征

 

  恐笑症是一个新近才出现的心理学名词,是在1996年由德国的MichaelTitze发现并命名的。MichaelTitze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病人很担心被取笑,他们会去观察周边的环境,寻找被嘲笑或奚落的任何可能迹象。有时并没有明显的原因或证据,他们就会把环境中听到的笑声归结于在嘲笑自己,然后感到很不舒服。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从一群人面前走过,这些人在互相交谈,你听不到他们在说什么。但他们突然大笑起来,你怎么想呢?你会认为他们是因为其中一人说了好笑的事而大笑吗?或者,老实说,你觉得他们在笑你吗?是的,就是笑“你”。

 

  你开始感到焦虑和不安,心中腾起种种疑惑:会不会是因为我今天的穿着不得体,样子显得很滑稽,引人发笑?于是你想赶快回家照照镜子,看看是不是自己哪里不对劲。至此,你再也没有心情闲逛了,甚至想快步离开这个让你感到局促的地方。

 

  Titze 把被笑恐惧者的这种状态描述为“匹诺曹综合症”,因为他们一旦感到自己被嘲笑,就如临大敌,像遇到危险而不能逃跑的动物,恐惧得肌肉紧张、全身木僵,仿佛立刻变成了木偶。下一次再进入社交活动之前,被笑恐惧者会感到惴惴不安,对预期可能出现的嘲笑感到担忧害怕。很多时候,由于这种恐惧、尴尬的预期过于强烈而难以承受,他们干脆自己“宅”在一个地方,宁可孤独无聊,缺乏人际交流,也不愿冒这种可能变成可笑的“木偶”的危险。

 

  其实,被笑恐惧者是一类对笑“过敏”,因此“笑不得”的人,即使是朋友之间愉悦、善意的玩笑,也会被他们严肃紧张地对待,你本来出于友好的笑声也可能使他们 “心里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研究已经发现,被笑恐惧症与人格特点上的内向和神经质有很大关联,提示我们这类人本身的情绪敏感性和波动性较高。这种紧张和提防,会使他们丧失掉许多人际交往方面的愉悦体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的Papousek等人发现,被笑恐惧者对负性情绪的调节能力较差,和普通被试相比,他们更容易沉浸在带有恐惧、悲伤或愤怒的影片情绪中,主观放大这些情绪,并且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平复这些强度更高的负性情绪。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恐笑症 恐笑症的症状 恐笑症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