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笑症也是一种病态心理特征

 

  ■恐惧“被笑”因人而异

 

  被笑是一种常见的恐惧。但2009年发表的一项重大研究表明,这种恐惧在全世界因文化不同而有差异。

 

  芬兰人最不容易相信在他们面前笑的人是在笑自己。研究中只有不到10%的芬兰人说会这么想,而泰国有80%的人会这么想。一些人在此次研究中表示,他们在社交场合缺乏自信,但会隐藏自己的不安。另一些人表示,他们会避免自己曾被嘲笑过的社交场合。

 

  研究发现土库曼斯坦人和柬埔寨人更可能属于第一类人。如果周围的人在笑,他们会隐藏他们的不安感。但在伊拉克、埃及和约旦,如果感觉自己曾被取笑过,人们更愿意避免这种场合。

 

  另外,害羞的人通常会避免去那些会迫使自己和其他人密切接触的场合。他们担心自己的所言所行会被他人笑话。但一些人比这更为严重,他们可能患有恐笑症。

 

  ■为什么害怕别人笑?

 

  为什么被笑恐惧者如此敏感地执着于负性情绪,甚至对于“笑”他们也要建立负性的情绪连接呢?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试图以早年成长经历进行解释。他们推测,这些被笑恐惧者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确实经常受到来自他人尤其是家人的奚落、嘲笑,这些家人通过嘲笑引发孩子内心羞耻恐惧的反应,从而达到控制他们行为的目的。笑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阴影和创伤,对于这些人来说,笑并不代表愉快,而代表嘲笑和贬低。目前已经有研究证实,在青少年时期有过被同伴欺负和嘲笑经历的被试,更可能对模糊情境或者善意玩笑情境产生恐惧、愤怒的反应。

 

  由此看来,被笑恐惧是一种条件化的过程:成长经历和家庭教养促使他们在“笑”与“负性情绪”之间建立了连接。实际上有研究发现,当不涉及可能指向自己的嘲笑时,被笑恐惧者对于玩笑和幽默的理解力与其他人没有差别。被笑恐惧者并不缺乏幽默细胞和开玩笑打趣的智慧,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感到人际的温暖和接纳,这样他们就会小心翼翼地从自我防卫的“保护壳”里探出触角,逐渐放松,让笑与恐惧、愤怒、羞耻一系列负性情绪之间的联系逐步消退,而在笑与轻松、愉悦之间建立积极的关联。

 

  心理健康小编结语:以上就是有关心理IN词—恐笑症的详细介绍,希望对你进一步了解恐笑症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广大朋友们一定要时刻警惕恐笑症的发生,积极保持心理健康,从而远离心理疾病。相关文章阅读推荐:现实生活中恐惧症有哪些表现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恐笑症 恐笑症的症状 恐笑症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