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的人更需要人们的耐心倾听

 

生活中存在各色各样的人,其中,偏执的人很常见。偏执的人认死理儿、爱钻牛角尖、爱猜疑、过分自负、喜欢嫉恨别人,这类人难以和周边的人和睦相处,同时给人们的伤害也很大。其实,面对偏执的人,人们需要更多的是耐心的倾听。

 

家有妻,我没有问题,都是他的问题,他常发脾气,打孩子往死里打,老师你劝劝他(教育教育)他...... 家有老妈,我这一身都是病啊,从头到脚,我们家的老伴也不管我,孩子们也不听话...... 邻居有怨妇,都是他,都是他,都怪他......

 

上访者,报复社会者......

 

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亲戚、同事或邻居,眼含热泪,抓到谁都像救星,似乎有一肚子苦要诉,有一眼窝子的泪要流。和朋友好好的饭局,本来可以聊聊吃喝聊聊时尚聊聊孩子聊聊职场压力,刚说几句话话题就转到她老公身上,老公多么多么懒,多么多么不负责任,公婆多偏心,偏小姑小叔欺负自己人老实。几年几年不厌烦。当时张柏芝和谢庭锋离婚时,媒体整天热炒,几乎看不见别的,就好有这种感觉——赶快离了算了,再不离我们都离了。哈哈,开个玩笑。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有的人特别爱“认死理儿”,钻牛角尖,别人一件事情能很快想清楚,从不好的情绪中出来,该干嘛干嘛,她们就要折腾上几年甚至一辈子。而且会影响到自己和家人的关系,程度严重者会报复社会。这样的例子媒体屡见不鲜,多数的主角都有偏执型人格的影子。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中将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3.易产生病态嫉妒。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持这种人格者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TA们敬而远之。 文章开始我们所遇到的那些人,在程度上远没有那么严重,最多就是有这方面的苗头而已,可以称为有偏执倾向。但是,一个家里有个这样的人,以一个目标病人的姿态出现,或执着于躯体症状,到处求医看病;或陷入没完没了的个人情绪死胡同,把个全家都搞个鸡犬不宁,也足够人喝一壶的了。亲人会疲惫,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啊,时日久了对其态度也就不那么热络。越是这样,她们越是觉得有一肚子的委屈没法诉。积累时间越长,能量就会越多,就给前面说的人格障碍寻找到了最佳宿主。发展到极限就是报复社会或报复自己,不是自杀就是他杀。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形,除了天生的人格特质、生物基础、遗传因素之外,家庭教养和社会因素也起到是很大作用。比如以下几种成长环境,就对偏执人格的养成创造了条件: 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长大后以自我中心,较少关注到他人,缺乏与人情感联结的能力;从小感情受到忽视的人,长期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经常被指责和否定;单亲家庭、长辈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家庭更易出现有偏执型人格的孩子。再有就是挫折过多,成长过程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

 

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这种侮辱或冤屈在一次次的试图与外界讲清楚的努力中得到发展,或减弱或增强,如果得到好的回应它们会一点点消弥掉,而如果每次都没有得到好的回应,那么这个情绪就会逐渐的积攒,越积越多,形成情结。人陷在情结里出不来,就容易引发偏执表现。说白了就是有“冤”无处诉,而形成了“怨”。表现为攻击、到处诉苦,挑剔指责身边的人,其实是在要一种关爱、明白与体贴。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名成人在进行着有破坏力的伤人,其实是一个脆弱的孩子在渴望怀抱。所以,只有“懂得”TA他们才有最佳解药。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偏执型人格 偏执 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