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上有个很有意思的悖论,叫“秃子悖论”。它说:
一根头发也没有的人,被称为“秃子”。也就是说,N=0的时候,有N根头发的人被称为秃子。
如果有一根头发呢?还是秃子。那么,有N+1根头发的人,也是秃子。
把N+1代入等式,结果是(N+1)+1根头发的,也是秃子。所以说,无论有多少头发,你都是个秃子。
很显然,在界定“秃子”的问题上,简单的规定是无效的。就像假如国家规定,有5000根头发的就不算秃子,那么,4999根算不算秃?如果有5000根头发的他或她,在梳妆打扮时,不小心梳落了一根,是不是立即成为一个秃子?
“有钱”还是“没钱”的问题,和“秃子悖论”一样,都不适用科学的量化法则。
如果说每个月挣5000块钱的就不是穷人,那么假如他当月被多扣了一块钱奖金,那他是不是立刻变成了穷人?
更何况,还有那些挣了大把大把的钞票,却总觉得挣得还太少太少的“心理贫穷”者。
在逻辑学和数学上,解决“秃子悖论”的方法是“模糊集合论”。在生活上,我们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秃子,不用用具体的头发数量来衡量的,其判断标准其实是人内心的一种大致上的感觉。所以,秃子这个概念,本来就不同于那些可以被量化清楚的概念,如果硬要用数值去衡量,自然就会产生问题。
“模糊集合论”的关键概念是“隶属度”,即一个元素隶属于一个集合的程度。它规定,假如一个元素完全属于一个集合,那么隶属度为1,反之则为0。而一个元素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个集合时,其隶属度在0和1之间浮动。对于秃头悖论,我们可以这样约定:500根以下头发者,为完全秃头,它对于“秃子”这个集合的隶属度为1。而5000根以上头发者,则视为完全不秃头,它的隶属度为0。从501到4999这个阶段,则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秃子”集合,隶属度从0.998到0.002变化。
贫穷还是富裕?其判定大致也可遵循这个原则,只是影响因素更多。
以纯收入来进行判断,我们可以规定月收入500元以下算穷人,5000元以上算富人。月收入在这期间的,则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穷人”集合。
我们也可以规定,一个每天忧心忡忡与自己收入多少、是否能够花用的人,拥有完全的“穷人思维”的人,算穷人;而一个每天不用过多去考虑金钱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是金钱的主人而非努力的人,算富人。剩下的人,某种程度上在“穷人”和“富人”群体中游荡。
再或者我们还可以规定,一个为了挣钱忽视了所有社会关系,或者说让所有的社会关系都为金钱而服务的人,是穷人;而一个把人与人关系放在第一位的人,是富人。
甚至,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心出发。当我们的心里充满着金钱,从而忘记那些温情脉脉的时候,我们是穷人;而即使没多少钱,却能坚持用感情的触角去触摸社会,了解爱,发现爱的时候,我们是富人。
穷与富,始终是个相对的概念。用金钱去衡量它,就像用头发数量去衡量秃子一样无稽。每个人的心里,都对自己有个定位。纯粹的穷人和富人是不存在的,我们总或多或少地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徘徊。
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我们究竟是穷人还是富人。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计算出,我们从穷到富,还有多少心路历程要走。
你,是穷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