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形态的人物不同的交际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内心方正,有些人内心圆滑,有些人对外方正,有些人对外圆滑。从这个角度考察,人有四种形态:内方外方,内方外圆,内圆外圆,内圆外方。“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和不同形态的人物交往,要用不同的交际之道。

 

1.对内方外方的人要诚实委婉

 

在日常交往中,有些人直来直去,有棱有角,因而不太讨人喜欢。他们往往性太直,情太真,血太热,气太傲。他们往往处世认真,不留余地;做事投人,过于突出;活力四射,难免张扬;才华过人,忘记平衡。他们坚持是我的错,我就承认,决不东推西挡‘是你的错,就一是你的错,想赖也赖不掉。这种形态的人,便是内方外方的人。表里如一、秉公处事,是对这些人的美丽评价。“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这类人创下的可歌典故。忠心耿耿的屈原、刚正无私的包拯,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如果社会上缺乏这种人,那是不堪设想的,因为他们是世风的“清洁剂”,丑行的绊脚石。

 

同这种形态的人物交往,一要诚实。内方外方的人不会口蜜腹剑,不会阳奉阴违,是个值得信赖、值得尊重的人物,所以要待之以诚,关心爱护。如果对他们虚伪猜忌,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并且他们还会把这种不满表现在脸上,使你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扩大。二要委婉。内方外方的人做事不灵活,言辞不变通,往往会使一些人陷人难堪境地,所以和他们交往,要注意婉转。当看到内方外方的人口无遮拦,尖锐抨击时,要采用一个合适的方式转移主题,或者幽上一默,赞扬一句,巧妙地加以引导。内方外方的人是心地纯正、刚直无私的人,不应该因为他们曾经“刺伤”过你,就对他们计较,就对他们发火。

 

有位内方外方的大作家在如日中天的时候,接到一位青年的来信。这位青年说,要同他合写一部小说。大作家看后,心中有点生气,他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写道:“先生:你怎么如此胆大包天呢?竟然想把一匹高贵的马和一头卑贱的驴子套在同一辆车上。”这位青年灵机一动,马上又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的开头写道:“尊敬的阁下:你怎么这样抬举我呢,竟然把我比作马?”在信的后半部分,这位青年将自己的写作特长、潜力、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对青年成长的影响等一五一十地写出来。大作家接到信后,哈哈大笑起来,立即回信道:“我的朋友:你很有趣,请把文稿寄过来吧,我很乐意接受你的建议。”在这个事例中,青年曲解原意,幽默风趣,言辞诚恳,出奇制胜,说服了大作家。

 

2.对内方外圆的人要有礼有节

 

当直来直去会伤害别人自尊心的情况下,当有棱有角会使自己陷人难堪境地的情况下,当方方正正不能达到满意效果的情况下,有些人会采用圆滑变通的策略。明明是正确的,应该义无反顾地坚持,但因为坚持的阻力太大,就违心地装聋作哑了;明明是错误的,应该理直气壮地驳斥,但为了一己私利,就压抑着默不作声了。这些人宁可雌伏苟且,不愿雄扬招妒;凡事权衡利害,决不感情用事。这些人,就是内方外圆的人。他们洁身自好,处世练达,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聪明强干,而又锋芒不露,喜怒不形于色,所叙四平八稳,八面玲珑,在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甲,游刃有余。在大厦将倾之际,内方外圆的人会和内方外方的人共同构成支撑危局的“梁柱”。洞明世事的诸葛亮、谦虚自律的曾国藩,就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

 

同这种形态的人交往,一要有礼、有理。内方外圆的人虽然表面随和,但内心却是厌恶粗鲁,仇视邪恶,无礼、无理的人是不能和这类人结为至交的。如果想缩短同这类人的心理距离,就必须表现出你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交往心态。耻于见人、低三下四的言行举止,尽量在这些人面前少出现,如此,才能得到这类人物的认同。二要有节有度。内方外圆的人,即使对他人相当反感,也不会把不满情绪表现在脸上,他表面上对你很友好,但他的内心究竟如何却使你捉摸不透。因此,同他们交往,要讲究分寸,把握适度,不要因为他的脸上挂着微笑,就得寸进尺,忘乎所以。

 

一位富有的华侨雷先生,想到贫穷落后的故乡考察办厂。接待他的王乡长非常热情,先是请他到酒店小聚,雷先生抹不过面子,只好“人乡随俗”了。但雷先生不善饮酒,几杯下去,就面红脖子粗,摇头拒饮了。可是王乡长为表达自己的“地主之谊”,哪能不让其喝好呢?于是说尽好词,劝其“再进”、“再进”一杯酒。雷先生不忘自己的谦谦君子风范,就勉强地多喝了几杯。酒后,王乡长为表达自己的“好客之情”,力邀雷先生“OK”一番。本来雷先生不喜欢唱歌,但为了不伤及王乡长的自尊心,便陪着他折腾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雷先生留下了1000元钱,用以支付昨天的招待费,便离开了这块尚是贫痔的家园。王乡长非常纳闷,雷先生一直兴致勃勃,为什么会突然离开呢?唉!王乡长不明白雷先生的特点:内心方正,看不惯王乡长的强人所难,看不惯王乡长的浪费时间;对外却又圆通,不去当面指责,不丢自己风度。如果王乡长在接待雷先生一事上有礼有节,恰到好处,那结果又会怎样呢?相关文章阅读推荐:人际交往是自我身心健康的需要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 人际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