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心理 > 心理探秘:“都市苦命人”生活

心理探秘:“都市苦命人”生活

发布:2012-04-01 12:30:00 | 编辑: newvivi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职业侵占生活,正在成为我们的生活之殇。这是转型期社会的集体症状,不分性别,不分阶层,工作第一、生活第二,作为职场潜规则被规定下来。我们之中的每一位,几乎都在经历着这一切。身边也不乏让我们震撼的心理见证。我们为什么允许职业如此侵占我们的生活?

  不敢面对的自己

  据说,“学校”一词,源自希腊语“闲暇”。这意味着,闲暇和求知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不仅没有时间求知,滋养心灵,他/她甚至也无法和自己待在一起。这也许就是忙碌的真实意图:他/她不想和自己待在一起。为什么呢?

  “现在,我心里老有一种声音,总有一天,我一定把眼前的生活彻底放弃,我恨死了每天有这么多人,员工、投资方,还有我爸我妈,整天对我充满期待的样子。”张婧狠狠地说着这些话。她早先做销售,在圈内声名鹊起,现在做了个代理公司。

  在做公司的阶段,她一如既往地相信,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满足,才有价值,才能推进事业。于是,满足别人的愿望,成了她最强的动力。在一次让人愤怒的官司之后,她从焦头烂额的忙碌中停了下来,一个人跑到柬埔寨静静地想这一切。她突然发现,她内心里有个小孩,从来没被好好地疼爱过,一直被责任、要求和期望压着,连哭泣的声音都被压住了。“我其实根本不敢听‘她’的声音。因为从小到大,我就笼罩在父亲的苛责里,另一边是母亲柔弱但深厚的期望。我就觉得向父亲证明自己,不让母亲失望是我必须做的。否则,自己确实像我爸说的那么差,也不配得到母亲的爱。”张婧说。

  成长先是塑造我们的自我认识。进而,和那无所不在的社会要求伙同一气,将我们体内那个自由自在的“孩童我”紧紧地扼住。那个本性要放松、淘气、喜欢快乐的“孩童我”,居住在一个被强大的“社会我”评判、要求、控制、没有享乐空间的内心世界。我们正好以职业为合理借口,忘掉最初的自己。一个和内在自我分离的人,是无法快乐的。

  访问:是没办法,还是我们需要?成为“过劳模”很可能是我们的内在需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工作上附加了很多的个人意义。

  职场竞争,世俗化的成功标准,对强者的尊重,还有对职业人层层加码的职业标准,等等,这都让我们对职业侵占选择沉默……在心理学家看来,在明显的原因背后,还有一个事实:“过劳模”往往带有强烈的自愿成分!而这很可能是我们内心机制的一种反应。心理学家李子勋认为:“我们在工作上附着了太多的个人意义。”

  1、需要不断自我肯定

  李薇在家排行第二,上有哥下有妹,她是唯一没在父母身边、被外婆家养大的孩子。为了获得父母对她的爱和肯定,她不停地努力,但那总是一个无法填满的巨大的情感空洞。于是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在任何团队中,她都是领导不一定最喜欢但却最放心的一个,高度敬业就是她的职业标签。过度劳累,却让她得了抑郁症。“自卑的感受往往来自从小没得到父母肯定。”上海心理治疗师王裕如说,“工作恰恰最容易提供这种良好的感觉,为了保持舒适感,也为了得到再次的肯定,就强化了这种重复,他们也就很容易成为‘过劳模’。”

  2、抵抗身份的焦虑

  每个人都有对身份的焦虑:我是谁?我在哪里?等等。“没有人愿意孤立于群体之外。通过认同更多人认同的价值观——如对职业要求的合理化,我们找到了自己,感到自己确实存在,与他人与社会有联结,身份的焦虑就得到了缓解,甚至消失。”河南大学心理学教授李永鑫说:“这种认同,是通过世俗化的标准和媒体的宣传,内化为我们的需要的,它很自然地变成了我们的标准。为了达成它,我们开始牺牲生活。”

  3、对亲密关系或责任的逃避

  “过劳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逃犯”:逃避一种不愿意面对的关系,或是一种不想履行的责任。雪莲是杂志记者,她每天都在办公室待到很晚才回家。“的确,我对先生已经深深失望。我努力工作,这样就不必面对我们的关系。”而把患哮喘的一岁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工作妈妈高洁在逃避她所害怕承担的养育责任——还有比工作更好的借口吗?

  4、获得控制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