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开口可以是一时冲动,闭嘴却需要意志力来控制。该怎样掌握哪些原则,才能让闭嘴的效益达到高?沉默是金,有时候的沉默不仅能逢凶化吉,亦能换来平步青云。
战术一:静下心倾听,控制说的冲动,找他人代为发言
闭嘴,是不说话的空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静下来倾听。临床心理师柯书林每天都要倾听个案各式各样的心事,可谓是听的专家,但就连他也认为闭嘴需要练习。「因为说实在太容易了,」他总要提醒自己喝一口茶,才能缓一缓说的冲动。
最常见的是,我们只听了一、两句话,心中就有了定见,连忙「急着关怀」。当一个谘商者说得太多,就变成案主在关怀你;当老师、父母只顾着说,就变成听话的孩子在满足你说话的需要。
战术二:先同理对方,分享生活现实面,拉近彼此距离
为什么有时候多说反而无益?因为说话的人往往冲口而出,没有设身处地同理对方的难处。作家李伟文引述二次大战名将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的一句话:“沟通,不在增加了解,而是避免误解。”光靠几句话,人与人很难彼此了解。对孩子说教,就象是试图教猪唱歌,不但白费力气,还会惹猪不高兴。
他在新书《电影与生命的对话》中,就以真人真事的电影《扶桑花女孩》为例,要懂得在对的时候闭嘴,首先就得同理对方,才有机会拉近彼此心理的差距。
战术三:非言语沟通,一个关爱的眼神,胜过千言万语
有事不吐不快,算不算就是沟通?有的人执着于什么事都要说清楚、讲明白,不然不觉得算沟通;这在两性关系里,尤其明显。但我们却忘记,关系和感情的建立,并不完全是「谈」出来的。彼此内心的联系,其中也包括愿意为对方着想、愿意为对方改变。虽然只要有相处,就会有摩擦,但与其为了谁对谁错而僵持不下,不如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行为的改变,就可以化解纷争,修复关系。
沉默并不是教人缄口不语,而是希望人们能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说。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高质量的谈话,少一些无目的和平庸的闲语。让思考的火花在沉默中放出光彩,让语言的艺术在思考中得到升华!